国产成av人片在线观看天堂无码,伊人免费视频在线,另类在线欧美图片,亚洲国产中文字幕乱,绝世天君txt下载,家有囍事小说,斗罗小说网

“中原與草原:匈奴考古新發(fā)現(xiàn)與新研究”學術研討會會議紀要

“中原與草原:匈奴考古新發(fā)現(xiàn)與新研究”學術研討會會議紀要

wushuxia 2025-04-07 親子研學 3 次瀏覽 0個評論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劉海旺院長代表會議主辦方致辭。他首先感謝國內外學者在過去幾年中對河南省赴蒙古國考古項目的關注與支持,尤其感謝合作方蒙古國立大學烏蘭巴托分校師生在當?shù)貙ξ曳綄W者的關照和幫助。中原地區(qū)與草原地區(qū)的文化互動與交流有著悠久歷史,自匈奴時期開始,這些互動交流開始有了文字記載,內容和形式也更加豐富。這些年河南省在蒙古國聯(lián)合開展的匈奴考古項目,取得了重要收獲,也得到了國內外學術界的認可。我們開展聯(lián)合考古研究,召開國際學術會議,也是積極推動“一帶一路”文化交流,踐行全球文明倡議,加強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途徑。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也將繼續(xù)為國內外匈奴考古合作研究搭建平臺,提供支持。

劉海旺院長致辭

學術報告

“中原與草原:匈奴考古新發(fā)現(xiàn)與新研究”學術研討會會議紀要

第一節(jié)主持人

西北大學歷史學院潘玲教授

蒙古國家科學院考古研究所D. Mandakh

本次會議一共有12個學術報告,圍繞中國和蒙古國近年來的匈奴考古新發(fā)現(xiàn)與新研究成果展開。

01

蒙古國立大學烏蘭巴托分校講師E. Mijiddorj報告的題目為《依赫散薩爾山匈奴墓葬發(fā)掘與研究》。依赫散薩爾山位于戈壁蘇木貝爾省朝伊爾市東部18公里,附近分布有青銅時代石板墓和赫列克蘇爾(石冢)、匈奴墓葬以及蒙元時期墓葬等不同時代考古遺存。2023年該省蘇木貝爾蘇木政府、省文化藝術局與蒙古國立大學烏蘭巴托分校考古隊聯(lián)合對附近哈日楚路特遺址上被洪水沖毀的4座匈奴墓葬和哈日溫都爾山北麓2座被盜的石板墓進行搶救性發(fā)掘。本次發(fā)掘的墓葬雖然破壞嚴重,但是仍有重要收獲,尤其是鑲嵌綠松石和紅珊瑚的長方形石質帶板,以往主要發(fā)現(xiàn)于圖瓦共和國境內,這是首次在蒙古國境內匈奴墓中發(fā)現(xiàn),為研究匈奴平民喪葬習俗提供了重要材料。

02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信澤民助理館員報告題目為《內蒙古蘇尼特右旗吉呼郎圖匈奴墓群考古發(fā)掘收獲》。吉呼郎圖墓群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蘇尼特右旗額仁淖爾蘇木吉呼郎圖嘎查。2020-2023年,內蒙古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等單位組成聯(lián)合考古隊,對該遺址進行試掘,至今共發(fā)掘墓葬60座,出土隨葬品包括陶器、銅器、鐵器、漆器、骨器以及牛馬羊殉牲。吉呼郎圖墓群墓葬以圓形石圈封堆墓葬為主,墓坑南北向,棺頭朝北,并用柿蒂形鐵花裝飾,以牛、馬、羊及鐵鏃等為隨葬品,這些葬俗與漠北地區(qū)的匈奴墓葬特征一致。墓葬所反映的漢文化因素也較濃郁,例如棺槨制度、骨筷明顯受到了漢文化的影響。出土的銅鏡、漆器皆來源于漢地。測年數(shù)據(jù)顯示,吉呼郎圖匈奴墓群的年代為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3世紀,正值南北匈奴分裂,南匈奴附漢南遷并逐步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歷史時期。吉呼郎圖匈奴墓群作為我國陰山以北、戈壁以南草原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第一處匈奴墓群,填補了內蒙古草原地區(qū)匈奴遺存分布的空白,學術意義較為重大。

03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單月英副教授報告的題目為《石特爾墓地和吉呼郎圖墓地的匈奴墓葬》。蒙古國中央省車勒蘇木的石特爾墓地和內蒙古自治區(qū)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的吉呼郎圖墓地同屬年代較晚的匈奴考古遺存,具有匈奴考古學文化的典型特征,但也存在較明顯的區(qū)別。本報告通過對這兩處匈奴墓地已發(fā)掘墓葬的對比,分析二者文化面貌和內涵的一致性與差異性,揭示造成差異性的原因,進而對匈奴分裂原因、帝國崩潰后匈奴墓葬的延續(xù),以及我國北方地區(qū)不少東漢晚期考古遺存中匈奴文化因素和鮮卑文化因素共存的情況進行探究。

第二節(jié)主持人

洛陽市考古研究院劉斌副研究員

蒙古國立大學烏蘭巴托分校講師E. Mijiddorj

04

蒙古國科技大學講師D. Khatanbaatar報告的題目為《雅曼烏蘇匈奴貴族墓葬研究》。2021年秋季,蒙古國科技大學考古隊在扎布汗省阿勒達爾罕蘇木境內首次調查發(fā)現(xiàn)雅曼烏蘇墓地之后,先后于2022和2023年對此處的墓葬遺存進行了發(fā)掘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果。兩次共計發(fā)掘了兩座匈奴貴族墓葬(58號和61號)和一座匈奴平民墓葬(59號)。初步研究表明,雅曼烏蘇墓地是蒙古國境內重要的匈奴貴族墓葬遺存,對于開展相關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部分出土文物正在實驗室進行修復、保護和科學檢測工作。出土人骨和動物骨骼的食譜研究及遺傳學研究正在國外高水平實驗室進行中。出土遺物與之前在高勒毛都1號、高勒毛都2號、諾音烏拉、都爾利格納爾斯等墓地大型墓葬中的出土遺物十分相似。發(fā)掘出土的金屬馬車構件正在實驗室進行分析研究,另外對木質車輿的分析表明其所使用材料很可能是來自蒙古本土生長的松樹。此外,出土的塔形木器、銅熏爐等均為蒙古國境內首次發(fā)現(xiàn),目前正在進行對比研究。雅曼烏蘇61號墓葬人骨牙齒測年結果為公元前46年至公元79年,該墓葬可能在公元前后之交的時間建造。

05

內蒙古師范大學歷史學院薩仁畢力格研究員報告的題目為《關于蒙古國和日門塔拉城址的年代》。和日門塔拉城址位于蒙古國后杭愛省烏貴諾爾蘇木西北約20公里處。2014—2019年,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內蒙古博物院、蒙古國國際游牧文明研究所組成中蒙聯(lián)合考古隊,對該遺址進行考古發(fā)掘。和日門塔拉遺址是目前已知的規(guī)模最大、形制最具特色的匈奴時期城址,在匈奴歷史、考古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和日門塔拉城址所處的額爾渾河—塔米爾河流域及其小河支流谷地分布著大量匈奴時期的墓葬、城址、祭祀遺址和手工業(yè)遺存,表明該地區(qū)是匈奴帝國某一階段的政治中心所在。因此,判定和日門塔拉城址建造年代,對于了解匈奴政治中心的遷移和修筑城郭的歷史發(fā)展脈絡以及促進匈奴考古學文化分期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本報告對和日門塔拉城址出土遺物的特征進行分析,并結合放射性碳測年數(shù)據(jù)和相關歷史文獻資料,初步推測該遺址的年代可能在公元前105年至公元前44年之間。

第三節(jié)主持人

內蒙古師范大學歷史學院

薩仁畢力格研究員

蒙古國科技大學D. Khatanbaatar

06

蒙古國家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S. Enkhbold報告的題目為 《貝勒黑阿姆匈奴貴族墓葬發(fā)掘研究與保護》。蒙古國境內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10處匈奴貴族墓地,其中貝勒黑阿姆墓地位于烏蘭巴托市境內。蒙古國家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首都文化藝術局在匈牙利駐蒙古國大使館的支持下,對該墓地進行了發(fā)掘。本次發(fā)掘了1座小型規(guī)模的甲字形匈奴墓,地面石塊覆蓋范圍約18米×18米,清理完畢散落石塊之后露出墓道和墓室結構。該墓葬出土遺物包括馬車構件、棺飾銅片、鐵器、漆木器等種類。該墓地可能屬于匈奴時期中部統(tǒng)治階層的貴族遺存之一部分,年代大約在公元前1世紀左右。由于該墓地位于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并且在森林保護區(qū)內,目前已經(jīng)在規(guī)劃建設考古遺址公園,計劃將規(guī)模最大的1號墓進行發(fā)掘,并開放參觀。

07

蒙古國立大學烏蘭巴托分校講師B. Galbadrakh報告的題目為《高勒毛都2號墓地出土青銅器研究》。自2001年至今,考古工作者在該墓地共計發(fā)掘5座帶墓道的貴族墓葬、51座陪葬墓,出土了大量不同類型文物。其中青銅器包括銅鍑、鐵鍑、銅帶流壺、銅背壺、銅洗、三足銅盤等,其中有多類器物為首次發(fā)現(xiàn),大部分器物還在修復之中。這是首次對該墓地出土青銅器進行專門梳理,這些器物類型及其功能,為研究匈奴社會、文化和生活提供了重要信息。

08

西北大學潘玲教授報告的題目為《匈奴與漢文化動物紋的對比分析》。西漢早中期,匈奴的動物紋中巴澤雷克文化的猛獸噬咬食草動物、后蹄翻轉、格里芬、大角神獸等造型因素所占比重逐漸減少,寫實的成對的家畜所占比例越來越大。西漢晚期至東漢前期,新的飛奔狀、站立狀神獸成為匈奴紋飾的主體,神獸多有翅膀或直立的獨角,多數(shù)身軀和頭部像羊或者馬,有的像龍,與同時期漢朝流行的神獸題材動物紋相似。這一時期原來動物紋的主要載體——腰帶具大多數(shù)變成鐵質,動物紋無法保留下來,考古發(fā)現(xiàn)的動物紋絕大多數(shù)見于高級貴族墓葬隨葬的金銀或銅質的車馬裝飾物上,而這些高級車馬具為漢朝賞賜給匈奴的“高級定制”品,這些車馬器上的動物紋有可能反映的不是當時匈奴境內流行動物紋的情況。但是從艾爾米雷格墓地、蒙古南部發(fā)現(xiàn)的銅鎏金腰帶具上的動物紋可以看出,來自漢朝的動物紋不僅局限于高級貴族,而是被匈奴吸收改造并廣泛流傳。匈奴的動物紋與同時期漢朝的動物紋有相似的發(fā)展歷程,兩者之間有交流。

09

內蒙古博物院程鵬飛副研究員報告的題目為《匈奴歷史考古三題——西漢晚期漢匈和親在考古上的反映》,由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長海代為宣讀。西漢宣帝時期,呼韓邪附漢,進而與漢和親。自此之后,漢匈關系保持了將近六十年的和平穩(wěn)定。這段歷史對漢、匈雙方的歷史都有直接和深遠的影響。反映在漢代考古、匈奴考古上,也出土了這段歷史的直接物證?;蚩烧f,西漢晚期的這段漢匈關系的歷史背景,是解讀和闡釋很多漢匈考古問題時特別需要著意的地方。

一、單于尊號:自呼韓邪單于之后,匈奴單于尊號出現(xiàn)了“若鞮”二字,匈奴語“孝”的意思。文獻記載:“匈奴謂孝曰‘若鞮’,自呼韓邪后,與漢親密,見漢謚帝為‘孝’,慕之,故皆為‘若鞮’?!倍⒊鞘薪ㄔO:蒙古國后杭愛省哈爾嘎尼匈奴城址出現(xiàn)的漢文字瓦當“天子單于與天毋極千萬歲”“主壽臣忠”等,就是這個歷史時期的產物。具體時間應在呼韓邪單于去世之后,在他的幾個兒子主政匈奴的某一時期,但是下限應該在王莽建立新朝之前。這與包頭地區(qū)五原郡召灣漢墓出土的“單于和親”“單于天降”“四夷盡服”瓦當在年代上相一致,內涵上相呼應。三、陵墓營建:也應該是在呼韓邪身后,漢朝才將“甲字形”這種墓葬制度作為一種賞賜,連同一批賻贈,輸入到漠北地區(qū)。尤蘇拉和潘玲教授認為這種墓葬制度雖然只見于西漢晚期,但是采用的制度卻是戰(zhàn)國楚墓的制度。在這一點上,仍有需要探索之處。但是看中國國內的考古材料,西漢早期的諸侯墓葬,其實也是這種墓制。匈奴甲字形墓葬從呼韓邪去世的公元前31年算起,直到東漢早期(以高勒毛都2號墓地M10年代為參照,年代大約相當于東漢明、章二帝時期),前后延續(xù)大約100年左右。

第四節(jié)主持人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單月英副教授

蒙古國立大學烏蘭巴托分校B. Galbadrakh

10

蒙古國成吉思汗博物館研究員J. Erdene報告的題目為《匈奴神話動物麒麟研究》。他系統(tǒng)介紹了蒙古國境內匈奴貴族墓葬出土的帶有獨角神獸(麒麟)形象馬飾的出土情況,并根據(jù)保存完整的一套馬飾推測了它們的裝飾功能及可能的安裝位置。隨后,他對這些形象的原型及寓意進行了深入分析。匈奴文物中的神話動物麒麟,形象上分雌雄,其中雄性的形象可能來源于羚羊,雌性的形象來源于鹿?,F(xiàn)在學界一般不使用獨角獸(unicorn)來稱呼這種形象,因為獨或者單在蒙古語中有孤立、孤獨的含義,因此大部分傾向于稱呼其為麒麟。根據(jù)器物上的藝術形象與月亮表面影像的對比,他認為銀質馬飾上裝飾麒麟,可能象征月亮,另一類金質的麒麟紋馬飾可能是象征太陽。麒麟雖然以自然界現(xiàn)實動物為原型,但是在設計制作過程中又進行創(chuàng)作,變成了獨角,可能暗含團結的意思。

1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藍萬里副研究員報告的題目為《蒙古國高勒毛都2號匈奴墓地多學科考古研究》。2017-2019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與蒙古國烏蘭巴托大學對位于后杭愛省的高勒毛都2號墓地開展了聯(lián)合考古研究。本次聯(lián)合考古工作除了發(fā)掘之外,還對整個墓地進行了航拍測繪,對發(fā)掘資料開展了測年、植物遺存分析、顏料分析、織物成分分析、金屬材料分析、碳氮同位素和鍶同位素分析等科技考古工作。多學科考古研究結果不僅為判斷墓地布局、墓葬年代提供了可靠數(shù)據(jù),同時也為全面交流匈奴生業(yè)模式、人口遷移以及草原文明與中原文明的互動交流提供了重要信息。

12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周立剛研究員報告的題目為《匈奴政治中心的新探索:高勒毛都2號墓地人骨鍶同位素分析》。本研究對蒙古國后杭愛省高勒毛都2號墓地(Gol mod 2)的匈奴貴族及隨葬者骨骼和牙齒進行了鍶同位素分析。結果表明,葬于M1、M189的兩個不同級別貴族生前相當長時期內都生活在哈努伊河流域;貴族的隨葬者中,大部分是出生于其它地方,在生前最后若干年遷入本地。葬于M10的貴族生前并非長時間在該流域活動,但是死后葬入本地。這說明高勒毛都2號墓地中地位最高的貴族(肯定是某代單于)以及他的臣屬、隨從等,在生前若干年時間主要活動區(qū)域就在哈努伊河流域。他們可能因為戰(zhàn)爭等原因曾經(jīng)有過長途遷徙,但是主要活動中心應該就在本地??脊抛C據(jù)表明,該墓地曾經(jīng)遭受嚴重破壞,但是M10的低等級貴族死后繼續(xù)葬入此地,進一步說明了該墓地在匈奴社會中具有非同一般的意義。結合上述線索,我們認為北匈奴的政治中心也應當在哈努伊河流域,并且與高勒毛都2號墓地相距不會太遠。

會議總結

室內討論環(huán)節(jié)結束之后,E.Mijiddorj代表蒙古國學者對會議組織方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以及參會的中蒙兩國學者表示感謝。他表示,本次報告的內容中既有匈奴貴族和平民墓葬的考古新發(fā)現(xiàn),也有器物與紋飾研究,同時也包括最新的多學科研究成果,可謂內容豐富,精彩紛呈。與河南學者合作共事多年,取得了重要成果,雙方也建立了深厚友誼。本次會議的成功召開,把雙方的合作又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我們期待著合作項目能夠繼續(xù)進行并再次取得成功。

E.Mijiddorj代表蒙方學者發(fā)言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劉海旺院長最后做總結發(fā)言。他首先感謝各位學者的精彩報告,這些報告的內容不僅使得大家掌握了匈奴考古的最近發(fā)現(xiàn)與研究成果,同時中蒙兩國學者的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也可以互為借鑒參考,對進一步推動相關研究的深入具有重要意義。通過研究匈奴時期中原與草原地區(qū)的文化交流,研究成果可以為研究更早時期的文化交流活動提供參考。大家的報告同時也為下一步研究提出了更多新問題,希望以后大家更加密切合作,祝愿大家都取得更優(yōu)秀的成果。

劉海旺院長做總結發(fā)言

審核|劉海旺

攝影|孫靜祎 蔣友鑫 聶 凡

設計|牛 維

出品|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郵箱|[email protected]

轉載自:河南考古

轉載請注明來自阿拉善凱拓戶外,本文標題:《“中原與草原:匈奴考古新發(fā)現(xiàn)與新研究”學術研討會會議紀要》

百度分享代碼,如果開啟HTTPS請參考李洋個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決定都會改變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