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美國陸軍部(War Department, 1789-1947年)于1899年8月18日創(chuàng)建了隸屬于軍需部的陸軍運輸局(Army Transportation Service, ATS)。美國陸軍運輸局是隨后成立的陸軍運輸兵的起源地,通過數(shù)次組織名稱變更后發(fā)展成為目前的軍事地面部署與配送司令部(Military Surface Deployment and Distribution Command, SDDC)。
1918年7月11日,美國遠征軍(American Expeditionary Forces)根據(jù)第114號總司令命令,成立汽車運輸團(Motor Transport Corps),用于管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陸軍新車隊的卡車。所以,在這場戰(zhàn)爭中,軍需部隊管理輪式車輛、碼頭裝卸人員和陸軍的深海船隊,而工程兵部隊負責鐵路和港口運輸船。
美國陸軍很快意識到,它需要一個專門機構來管理日益增多的運輸模式。1919年3月11日,美國陸軍部長發(fā)布54號通令,將裝載局和內陸交通局合并為運輸局。1919年4月9日,根據(jù)第28號供應通告,總參謀部采購、倉儲與交通部指示將汽車運輸兵之外的所有運輸活動,合并到運輸局。像汽車運輸部隊一樣,隨著分支機構的自主性進一步發(fā)展,運輸局創(chuàng)造了兩種徽章。隨著美國陸軍規(guī)模日益擴大和運輸模式日益多樣化,將需要一個獨立的專業(yè)機構管理運輸功能,這一點越來越明顯。
1919年,美國陸軍部長(Secretary of War)任命弗蘭?P?海因斯(Frank T. Hines)準將為首任運輸局長,這為以后的陸軍運輸兵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海因斯準將倡導必須集中控制戰(zhàn)爭部的所有運輸事務。1920年6月4日的美國國防法案將鐵路之外的所有軍事運輸歸入陸軍運輸局管理,陸軍運輸局成為總軍需部下一個獨立的局,該法案于1920年7月15日生效。
然而,在同一年,美國國會要求縮減軍隊規(guī)模。因此,運輸局也精簡為軍需兵總司令辦公廳下轄的運輸處(Transportation Division)。海因斯準將繼續(xù)擔任運輸處處長,直到1922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
1941年12月7日,位于夏威夷珍珠港的美國艦隊遭受轟炸,隨后,美國參加有史以來規(guī)模最龐大的戰(zhàn)爭。動員大量資源并同時將其跨越大西洋和太平洋部署到戰(zhàn)場,使對軍事運輸設備的需求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因此,交通運輸成為制約盟軍戰(zhàn)略的關鍵因素。交通運輸?shù)闹匾栽黾右惨缶哂袑I(yè)知識的專家。
這一次,美國毫不猶豫地實施交通管制。1942年3月,美國陸軍組建供應局管轄下的運輸處,當時該處由查爾斯P?格羅斯(Charles P. Gross, 后來升任少將)上校領導。1942年7月31日,在美國總統(tǒng)第9082號行政命令授權下,陸軍成立作為獨立兵種的運輸部隊。新的陸軍運輸兵從軍需兵和工程兵那里接管深吃水船隊,鐵路、裝卸與港口運輸船部隊。
軍需兵保留卡車和新組建的兩棲車輛部隊,工程兵保留工程兵特種旅的實施陸軍兩棲登陸的突擊登陸艇。吸取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獲得的教訓,美國陸軍運輸兵成立后主要管理交通或者運輸與控制。它僅承擔其他兩個兵種不想負責的那些運輸模式。
在戰(zhàn)爭期間,美國陸軍運輸兵負責訓練基地向前線輸送士兵和管理介乎裝載與卸載之間的港口。因為軸心國(Axis Powers)知道使盟軍無法利用深水港口的重要性,所以在港口安全前,陸軍運輸兵必須依靠登陸艇和兩棲車輛通過光禿禿的沙灘運輸人員與物資。
地中海戰(zhàn)場的軍事行動主要是確保阿爾及利亞奧蘭(Oran)深水港安全,然后通過跨越北非到突尼斯的鐵路運輸人員和物資,作戰(zhàn)部隊可以從比塞大(Bizerte)港登船,之后在意大利西西里島登陸,然后最終到達法國南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美國陸軍實施的兩棲作戰(zhàn)要比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實施的兩棲作戰(zhàn)多,諾曼底戰(zhàn)役中的首日登陸作戰(zhàn)仍然是最大規(guī)模的兩棲作戰(zhàn)。在第1集團軍(First Army)占領并在一個月后修復瑟堡(Cherbourg)深水港前,諾曼底登陸點一直保障三個集團軍。這成為搶灘登陸作戰(zhàn)的標準。
然而,美國陸軍港口部隊所取得成功,被美國空軍摧毀科唐坦半島(Cotentin Peninsula)外的鐵路所抵消。創(chuàng)新交通管理方案,如特快貨車等,有助于第1集團軍和第2集團軍從諾曼底快速突破。運輸線路成為向德國心臟地帶推進的生命線。
在南太平洋,美國陸軍運輸兵建立了一個小型船舶部門,從1942年夏天收回日本占領的新幾內亞群島開始,到第2特種工程兵抵達的整整一年間,為道格拉斯?麥克阿瑟(Douglas McArthur)陸軍上將提供兩棲運輸能力。從瓜達爾卡納爾島(Guadalcanal)、遍布在南太平洋和中太平洋上的小島嶼,再到?jīng)_繩島(Okinawa),陸軍運輸兵的貨運船只和港口部隊為美國陸軍提供了持續(xù)保障。美國陸軍運輸兵的第43兩棲卡車運輸營甚至參加了硫磺島(Iwo Jima)海上登陸戰(zhàn)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美國陸軍運輸兵在國內輸送士兵3000多萬人次,在海外輸送士兵700萬人次,同時運輸貨物1.26億噸。美國陸軍運輸兵不僅要保障在幾個前線作戰(zhàn)的美國陸軍,還要在幾個作戰(zhàn)方向保障盟國軍隊,從而創(chuàng)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兩條最長的運輸線路:伊朗的波斯走廊(Persian Corridor )和橫穿緬甸的利多公路(Ledo Road)。波斯走廊是一段長636英里的公路,再加上后面的鐵路,從霍拉姆沙赫爾(Khorramshahr)到卡茲文(Kazvin),再到波羅的海,用于為攻擊德國人的俄羅斯軍隊提供保障。利多公路從印度阿薩姆(Assam),通過山區(qū)和叢林到達昆明,全長1079英里,是同日本人作戰(zhàn)的中國國民黨軍隊的生命線。
當時,世界上兩個最強大的軍事強國——日本和德國,都對美國能夠產(chǎn)生的在全球各地調用并投射力量的速度與數(shù)量感到驚訝。美國的敵人簡直就是由陸軍運輸兵從工廠運送到散兵坑的軍事實力所擊潰。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的時期
憑借取得的成功,美國陸軍部根據(jù)1946年7月24日的第77號最高司令命令,指示軍需兵將運輸和航空部隊的職能與責任移交給運輸兵。同年,位于弗吉尼亞州尤斯蒂斯堡(Fort Eustis)的運輸學校將駕駛員之外的所有訓練合并在一起,將鐵路和海運綜合能力聯(lián)系在一起。1950年,美國陸軍將深吃水船舶轉交給軍事海運司令部(Military Sealift Command),從而陸軍不再擁有美軍最大的海上船隊。
同年,威廉?B?邦克(William B. Bunker)準將說服陸軍運輸兵司令弗蘭克?S?小貝松(Frank S. Besson, Jr.)少將,使其相信直升機在后勤中具有重要性。結果,美國陸軍于1950年5月批準成立5個直升機連,首個直升機連——第6運輸連(直升機)于1952年7月正式啟用。
與此同時,前蘇聯(lián)實現(xiàn)了從“鐵幕”(Iron Curtain)后對東歐的控制,并在1949年引爆了其第一顆原子彈,中國共產(chǎn)黨掌握了中國的政權。當朝鮮共產(chǎn)黨人于1950年6月25日入侵韓國之時,導致共產(chǎn)主義世界與自由世界間“冷戰(zhàn)”的第一次“軍事攤牌”開始了。
朝鮮戰(zhàn)爭期間
美國干預朝鮮戰(zhàn)爭的首個目標是穩(wěn)固釜山防線,撤退的美國軍隊已經(jīng)被蜂擁而至的朝鮮軍隊圍困在朝鮮半島南端。釜山深水港在從日本運來士兵和物資的生命線中具有重要的聯(lián)結作用。遠東司令部(Far East Command)迅速成立釜山基地司令部(Pusan Base Command),第8057臨時港口連立即行動,在1950年7月卸下30.9萬噸物資。
1950年后期,第7港口運輸營(后改建為第7運輸大隊)擔負釜山港的控制任務,每個月卸下100多萬噸物資。到1952年年底,第7港口運輸營慶祝其通過釜山港運輸了1億噸物資。截至1953年7月27日戰(zhàn)爭結束,釜山港卸下的物資量是其他所有韓國港口卸下物資量總和的三倍。
美國陸軍運輸兵同樣支持了從仁川港和元山港發(fā)起的突防,將各路朝鮮軍隊驅趕到中國邊境線。隨后,中國的軍事介入切斷了聯(lián)合國部隊,第52運輸營和第55運輸營的卡車需要強行通過敵人伏擊,救援第1陸戰(zhàn)師和第2步兵師。這次行動使約翰?佩奇(John U.D.Page)中校成為美國陸軍運輸兵中首位榮譽勛章(Medal of Honor)的獲得者。
冷戰(zhàn)期間
1954年,美國陸軍工程兵把其登陸艇移交給陸軍運輸兵,從此陸軍運輸兵負責陸軍的所有運輸模式。巧合的是,美國海軍解除對陸軍船只規(guī)模的限制,使陸軍可以建造多用途登陸艦(landing craft utility, LCU)。這導致美國陸軍運輸兵正式啟用第159船運大隊。
前蘇聯(lián)對歐洲的威脅,促使美國在和平時期做好應對敵人的準備。由于預期陸軍將參與戰(zhàn)爭,美國陸軍運輸兵司令強烈擁護發(fā)展軍事運輸,并做出一系列指示。應急規(guī)劃者們假設最壞的情況是,前蘇聯(lián)將使用其轟炸機甚至是核武器摧毀法國的固定港口,從而切斷通往其歐洲目標的重要交通線路。如果出現(xiàn)這種緊急情況,美國陸軍將嚴重依賴通過沙灘的行動。
從1954年開始,美國運輸兵每年舉行一次新灘頭卸載演習(New Offshore Discharge Exercise, NODEX),直到1964年法國總統(tǒng)夏爾?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 )下令美國陸軍撤出法國。這種類型的行動更名為“沙灘上保障”,直到士兵們開始提出行動縮寫“SOB”(注:俚語指“狗娘養(yǎng)的”)。之后,這些行動被稱為岸上后勤(logistics-over-the-shore, LOTS)。
因為世界上90%的海灘坡度太小,以至于陸軍登陸艦的斜坡道無法連接干燥的沙灘,貝松上將指示陸軍運輸兵投資發(fā)展較輕的、運輸能力為5噸、15噸和60噸的兩棲補給貨船(amphibious resupply cargo, LARC)。貝松上將得到提升,成為美國陸軍運輸兵的首位四星上將。在下一場戰(zhàn)爭中,在兩棲艦船和水運工具上的投資帶來了豐厚回報。
越南戰(zhàn)爭期間
越南戰(zhàn)爭開始時,美國軍隊在南越軍隊中擔任顧問,早在1961年12月運輸兵的直升機連作為首批成建制單位抵達越南。1965年夏天,隨著美國軍隊在戰(zhàn)爭中承擔更多地面控制責任,陸軍運輸部隊首次伴隨執(zhí)行大量部隊集結的任務。
為了減輕南越西貢商業(yè)港口的壓力,同時也為了縮短地面交通線,美國陸軍運輸兵在歸仁(Qui Nhon)、金蘭灣(Cam Rahn Bay)和新港(Newport)等地建立幾個次級港口,同時沿海岸線建立了眾多的兩棲補給貨船登陸點。由于越南海岸線長、運河和河流系統(tǒng)發(fā)達,美國陸軍的水運船艇交付了絕大多數(shù)的貨物。為增強車隊應對沿途伏擊的自我保護能力,貨車連裝備了安裝機槍的卡車。隨著貨車駕駛員參與戰(zhàn)斗,美國陸軍運輸兵下士拉里?達爾(Larry Dahl)和軍士長威廉?西伊(William Seay)又獲得了另外兩枚榮譽獎章。
1965年,戰(zhàn)斗航空部隊成立,航空運輸開始從美國陸軍運輸兵中分離出來。在越南戰(zhàn)爭期間,美國陸軍運輸兵保留航空維修部隊,直到航空兵在1983年成為獨立的兵種。
越南戰(zhàn)爭后的時期
在越南戰(zhàn)爭之后,美國陸軍重新聚焦前蘇聯(lián)可能通過德國富爾達峽谷(Fulda Gap)發(fā)動攻擊。然而,1983年對加勒比海小島國格林納達的聯(lián)合介入,要求武裝部隊修訂條令和改編機構。此次軍事行動獲得的一個教訓是有必要成立單獨的戰(zhàn)略運輸管理部門。作為回應,美國運輸司令部(U.S. Transportation Command)于1987年成立,負責對軍事交通管理司令部(Military Traffic Management Command, MTMC, 后來更名為地面部署與配送司令部, SDDC)、軍事海運司令部(Military Sealift Command)和空中機動司令部(Air Mobility Command)實施控制與指揮。
同時,美國陸軍運輸兵成建制的運輸控制營和運輸控制局(Transportation movement control agencies, TMCA)管理戰(zhàn)區(qū)級的運輸。1986年7月31日,美國陸軍運輸兵加入美國陸軍團建制(U.S. Army Regimental System),這是其發(fā)展歷程中又一里程碑事件。
在1989年美軍攻入巴拿馬期間,美國陸軍運輸兵負責運營的兩個機場,在后繼部隊進入戰(zhàn)場中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許多緊急情況下,從沖突一開始,美國陸軍運輸兵就必須開設和運營港口。
全球部署階段
1990年,美國陸軍為應對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實施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來最大規(guī)模(第3集團軍、第7軍和第18空降軍)的部署。第7運輸大隊和第32運輸大隊,在沙特阿拉伯開設港口、集結足夠部隊和物資,以阻止伊拉克任何進一步發(fā)動侵略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然后,它們秘密地將第18空降軍輸送到伊拉克對面邊界,同時為第18空降軍驅入科威特和伊拉克提供物資。
在第一次海灣戰(zhàn)爭后,第7運輸大隊于1992年在索馬里開設港口、于1994年在海地開設港口,第37運輸大隊1995年在波斯尼亞、1999年在科索沃輸送和持續(xù)保障作戰(zhàn)部隊。美國陸軍運輸兵也支持世界各地的災難與人道主義救援行動。
隨著2001年開始實施全球反恐戰(zhàn)爭,美國陸軍運輸兵在阿富汗和非洲之角運營機場。但是,從2003年3月開始,美國軍隊大舉地面攻入伊拉克,這要求第7運輸大隊和第1運輸控制局在科威特開設海港和機場。隨著快速攻陷巴格達,美國陸軍運輸兵駕駛員再次成為作戰(zhàn)士兵,在越南戰(zhàn)爭后遺棄的安裝機槍卡車構想再次復興,他們沿800公里的補給線路負責自身安全。
陸軍運輸兵轉型
盡管伊拉克戰(zhàn)爭清楚表明有必要成立運輸大隊總部來管理多達4個的運輸營,以清理港口和將物資運出科威特,但是陸軍經(jīng)歷了更小型、更精簡、更模塊化的力量轉型。旅戰(zhàn)斗隊取代師成為新的兵力結構的重心,多功能的持續(xù)保障旅取代了彼此分裂的后勤機構。這開始扭轉自第二次戰(zhàn)以來所取得的進展。
2004年,軍事交通管理司令部變成多功能的地面部署與配送司令部。2007年,地面部署與配送司令部開始負責終端到終端的部署,在阿富汗巴格拉姆(Bagram)和伊拉克巴拉德蟒蛇營地(Camp Anaconda)組建部署與配送分隊。地面部署與配送司令部開始尋找卸載港口以外的設施。
2005年基地關閉與調整(base closure and realignment, BRAC)法案決定合并陸軍相關學校。這導致運輸學校部分機構在2010年搬遷到弗吉尼亞州李堡( Fort Lee),合并到軍械學校,運輸學校剩下的部分機構仍然在尤斯蒂斯堡(Fort Eustis)。
經(jīng)過第二輪部署從科威特返回后,第7運輸大隊改編為持續(xù)保障旅。陸軍從而失去其唯一的港口開設旅級總部——當?shù)?8空降軍在海地地震后必須實施救災行動時,2010年改編產(chǎn)生的影響顯示出來。地面部署與配送司令部為挑戰(zhàn)升級做好準備,快速部署第7持續(xù)保障旅,看哪個分隊可以首先到達海地并實施聯(lián)合岸上后勤行動。地面部署與配送司令部第832運輸營先于第7持續(xù)保障旅位于尤斯蒂斯堡的第10營到達,原因僅在于前者從佛羅里達州出發(fā)的航行距離較短。
第二年,美國陸軍賦予地面部署與配送司令部監(jiān)管聯(lián)合海岸后勤作業(yè)和陸軍水上運輸工具的責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陸軍運輸局承擔同樣的責任。在海地獲得的經(jīng)驗也使美國陸軍認識到,它需要一個具有戰(zhàn)區(qū)港口開設能力的旅(基本像以前的第7運輸大隊)。然而,隨著運輸部隊減少,陸軍這樣做將是重走老路。
在相互爭奪資源的時期,美國陸軍以后勤單位為代價,拼命保住旅戰(zhàn)斗隊。隨著近年來陸軍進行總體分析評估,除了2個運輸終端營(提供陸軍保留的聯(lián)合海岸聯(lián)合后勤能力)和5個運輸控制營除外,其他所有的運輸營部組織與裝備表將被提議廢除。美國陸軍已經(jīng)放棄了所有的運輸汽車營營部——每場戰(zhàn)爭都證明非常需要的能力。
美國陸軍運輸兵的主要職能變成運輸控制,該兵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成立就是為了執(zhí)行此項職能。地面部署與配送司令部將負責裝卸港口、聯(lián)合海岸后勤作業(yè)和陸軍水上運輸工具,就像其前身陸軍運輸局在1989年成立后所承擔的職能那樣。隨著陸軍運輸兵連隊功能的缺失,美國陸軍將更加依賴民間承包商,從而導致陸軍后勤職能慢慢民事化,這項職能在1912年實現(xiàn)軍事化。
美國陸軍一直需要軍事運輸,但過去以不同的方式實施管理。歷史教訓告誡我們,對于運輸功能,有必要建立專業(yè)人員隊伍并實施獨特的管理。但是,隨著軍事資源的減少,這些運輸專業(yè)人員將需要在如何完成未來的任務方面作出更多創(chuàng)新。
作者簡介
理查德?E?基爾布蘭(Richard E. Killblane)自2000年以來就一直在位于弗吉尼亞州尤斯蒂斯堡的陸軍運輸中心研究指揮歷史。他曾經(jīng)從美國軍事學院獲得學士學位,從圣迭戈大學歷史系獲得文學碩士學位。他也曾經(jīng)在步兵部隊和特種部隊擔任軍官,是參加過中美洲平叛行動和巴拿馬“正義事業(yè)”行動(Operation Just Cause)的老兵。他出版過《美國陸軍車隊警戒史》等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