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年春節(jié),潮汕英歌舞再次火爆出圈。在英國倫敦,潮汕英歌舞《英歌雄風》為龍年英國倫敦“四海同春”新春慶典打頭陣,一路上鑼鼓聲與吶喊聲此起彼伏,多達70萬人現(xiàn)場圍觀;在汕頭潮陽,15支潮汕英歌隊齊聚文光塔廣場展演巡游、斗舞炸街,場面震撼,引得現(xiàn)場15萬游客和屏幕前的觀眾贊嘆不已。
不得不說,潮汕人的年,可謂在這“出海又出圈”的英歌舞中過得精彩紛呈:潮汕英歌舞遠赴萬里之外的英國熱鬧“炸街”、女子英歌隊“巾幗不讓須眉”的氣勢全網(wǎng)傳播、3歲萌娃也能有模有樣地敲上一段英歌……
一曲英歌,何以走出潮汕大地燃動五洲呢?近日,南方日報記者采訪了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教授、暨南大學潮州文化研究院副院長、國際潮學研究會學術委員會主任林倫倫,就潮汕英歌舞出圈的原因和傳承路徑進行分析,探討新時代下潮汕英歌舞如何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走得更深更遠。
是“戰(zhàn)舞”亦是“街舞”
在節(jié)奏的張力中給人們審美滿足,在震天動地的鑼鼓聲中激蕩人心,其激昂之氣勢、振奮之精神將“舞武融合”提升到最高境界
素有“中華戰(zhàn)舞”之稱的英歌舞剛健又豪邁、質(zhì)樸又敦實,在節(jié)奏的張力中給人們審美滿足,在震天動地的鑼鼓聲中激蕩人心,其激昂之氣勢、振奮之精神將“舞武融合”提升到最高境界,因此英歌舞表演中常有“斗舞”這一說。
潮汕英歌舞。 受訪者供圖
所謂“斗舞”,就是同場競技。林倫倫分析道,“相斗”是潮汕非遺項目的傳統(tǒng)表演形式,這種表演形式往往能夠緊緊地抓住觀眾好奇、喜歡熱鬧、又希望能看到拿手好戲(高水平演出)的心理。正月初五,15支英歌隊齊聚汕頭文光塔下,吸引了許多游客專程奔赴潮陽,只為一睹英歌隊“斗舞”的盛大場面。在林倫倫看來,同場競技不但有利于激烈氣氛的渲染,還有利于表演水平的提高?!坝^眾便可以既看熱鬧,又看門道了!”林倫倫說道。
而英歌舞之“斗”,斗的不只是威猛的表情和磅礴的氣勢,更有其“英雄主義”內(nèi)核。英歌舞原型為《水滸傳》中108位嫉惡如仇、除暴安良的梁山泊好漢,英歌舞的故事內(nèi)容主要有兩個,一是107位梁山泊好漢化妝賣藝攻打大名府,營救盧俊義;二是梁山泊英雄化妝劫法場救宋江。
林倫倫認為,英歌舞將帶有臉譜特色的戲曲與中國老百姓老少皆知的水滸英雄故事相結合,舞者都具有一定的武術功底,因此帶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和英雄主義精神。但英歌舞又不僅僅是舞蹈,它先是“歌”,再是“舞”。英歌舞原帶有唱詞,因此英歌舞表演原被稱為“唱英歌”。林倫倫表示:“英歌音樂帶有強烈地方特色的潮州大鑼鼓、潮州音樂、打擊樂,節(jié)奏快慢隨時變化,配合舞者騰挪飛躍,動感十足?!?/p>
關于英歌這種集武術、舞蹈、器樂、演唱、戲劇于一身的民間文藝形式的源流研究和討論,一直熱火朝天。中國藝術研究院訪問學者,韓山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副院長、副教授柳劍文過去十多年致力于潮汕英歌研究,他指出,民間關于英歌有出處的源流假說至少有7種,包括祭孔儀式說、戲曲影響說、練武習藝說、外省傳入說、游神賽會演變說、儺舞說、及時雨說。
可以肯定的是,在潮汕地區(qū),英歌舞是“時年八節(jié)”等重要節(jié)慶和祭祀祈?;顒又斜夭豢扇钡膬x式。節(jié)慶日里,英歌隊伍在鄉(xiāng)村老厝、巷口村道一路舞動行進,所到之處風風火火、熱鬧非凡,因此也被稱為潮汕“原始街舞”。
去年端午節(jié),一個名為《潮魂英歌》的水上英歌舞MV火爆全網(wǎng),法國街舞表演者卡卡、汕頭潮陽忠精英歌舞隊、中國街舞團ZAHA AIRMAN走進歷史悠久的“嶺南第一僑宅”陳慈黌故居,合力演繹了一場沉浸式的國潮藝術,中西街舞藝術的交流、碰撞和融合令網(wǎng)友陶醉。
隨著甲辰龍年的到來,英歌舞的鼓槌聲不但在潮汕各大城鎮(zhèn)、鄉(xiāng)村敲響,更遠播英國街區(qū)。
林倫倫表示,英歌舞強烈的節(jié)奏感與西方的街舞有一定程度的相似,但它明快強烈的節(jié)奏感和高超的武術表演比街舞更加富于藝術性;它蘊含其中的英雄主義色彩更加催人向上,具有強大的震撼力。
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英歌舞與西方街舞的共通性和它本身所具備的震撼力和沖擊力,達到了人類共同的藝術審美要求,具備了全球共有的文化價值
潮汕英歌舞作為一種在潮汕的民間土壤里生長起來的藝術形式,如何擁有“出海出圈”的能力呢?“英歌舞與西方街舞的共通性和它本身所具備的震撼力和沖擊力,達到了人類共同的藝術審美要求,具備了全球共有的文化價值?!绷謧悅悓@種現(xiàn)象作了概括?!坝⒏栉璞旧砭哂幸环N‘文化內(nèi)爆力’,也就是一種可以震撼人心、鎮(zhèn)住場面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巨大力量。”林倫倫說道。
早在2006年,潮汕英歌(潮陽、普寧)便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此次“出?!庇钠諏幱⒏杈嘟裼?00多年的歷史,而潮陽英歌則可以追溯到更遠的明朝?!吨袊褡迕耖g舞蹈集成·廣東卷》中這樣表述:“英歌的出現(xiàn),可追溯至明代中期,那時民間歌舞已很活躍,用來祀神、娛神,人民亦用以自娛?!?/p>
亦有學者認為,英歌舞的起源和形成發(fā)展與中原文化遷入潮汕息息相關。宋明朝時期中原人民因戰(zhàn)亂、饑荒等原因南遷至潮汕地區(qū),也將中原文化帶到潮汕大地。據(jù)《潮州府志》載:“泊宋明末造,流播南天,負隅憑險,尤以此為要沖。”說明宋、明兩朝潰敗覆滅前,均先后逃到潮州作最后抗爭。
例如宋代的文天祥,便曾率兵抗元到潮陽,其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與剛強不屈的民族性格,為潮陽英歌舞的內(nèi)容與形式賦予了鮮明的漢民族反抗異族統(tǒng)治的思想觀念,表達了潮汕人民歌頌英雄豪杰的深邃含義和質(zhì)樸的思想感情。
“英歌舞深深根植于民間??梢哉f,它就是人民群眾的一種生活方式。”林倫倫認為,英歌舞將武術、潮州音樂、臉譜(戲曲)、舞蹈等潮汕民間喜歡的項目集于一身,又演繹了水滸英雄的一身正氣、一往無前的精神,這正是潮汕文化中勇于拼搏、開拓進取精神的藝術體現(xiàn)。
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2023年底,春節(jié)(農(nóng)歷新年)被正式確定為聯(lián)合國假日,甲辰龍年也成為首個全球共度的春節(jié),這為英歌舞的推廣帶來很好的機會。潮汕英歌舞出現(xiàn)在倫敦春節(jié)慶典上,便是很好地搭乘了這一東風。
“我倒是沒有去年春節(jié)英歌舞首次‘火出圈’時那么激動,因為早已料到,英歌舞舞向五洲、驚艷全球,是遲早的事。”林倫倫期待地說,“英國倫敦之‘舞’是‘二次出圈’,‘第三次出圈’——英歌舞舞到聯(lián)合國總部,也不是沒有可能?!?/p>
而在東南亞,民眾對英歌舞則并不陌生。早在2012年春節(jié)期間,潮陽后溪英歌隊便亮相馬來西亞,在當?shù)匾疝Z動,在觀眾們的強烈要求下,原定的3個場次延加到6個場次,盛況空前,成為廟會上最吸引眼球的表演隊伍。2023年春節(jié),“出?!卑倌甑奶﹪⒏桕犜谂f罔縣購物中心的“炸街式”表演在社交平臺刷屏。
2023年12月,泰國舊罔縣英歌文化交流團赴汕頭潮陽,與當?shù)赜⒏桕犝归_互動表演,掀開中泰英歌交流的新篇章。據(jù)了解,英歌已遍布泰國各地,至少在14個府組建了數(shù)十支英歌隊。中泰英歌文化的雙向交流,也為英歌舞申報人類非遺創(chuàng)造契機。目前,泰國春武里府、烏隆府已將英歌列入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名單。
林倫倫欣喜地表示,從去年到現(xiàn)在的全媒體式“轟炸”,讓全國乃至全世界都認識了英歌舞?!熬W(wǎng)絡上關鍵詞‘英歌舞’以億計的點擊量便說明了全媒體的力量,音樂、美術、舞蹈、武術……多模態(tài)地創(chuàng)新,才能把非遺項目的文化魅力360度無死角地表現(xiàn)出來?!?/p>
既“向外走”也要“往深探”
舊民俗作為一個獨立的非遺項目進行傳承和弘揚,其內(nèi)涵需要隨著時代更新
踐行“非遺要從娃娃抓起”的萌娃英歌隊,被全網(wǎng)盛贊“當代花木蘭”的女子英歌隊,遍布汕頭潮陽的風格、年齡結構各異的上百支英歌隊……如今,潮汕遍地是英歌隊。林倫倫認為,英歌舞之所以能火,其中的一個特點是其參與性強,幾乎沒有局限性?!盁o論年齡、性別、職業(yè)、行業(yè)、地方,只要放下生產(chǎn)工具、放下書包、放下電腦手機,就可以‘敲起英歌’。”林倫倫說道。
英歌舞不僅“出海”走得越來越遠,更是在潮汕本地越走越深。作為英歌舞的發(fā)源和傳承地,潮汕的傳統(tǒng)村落有著十分豐富的民俗資源和鄉(xiāng)村民俗特色,亦是展演出民俗表演最“原汁原味”的場域。
為建立英歌舞傳承人才的長效機制,鼓勵更多的青少年學習潮陽英歌舞,讓正宗英歌舞走進年輕一輩的日常生活中,汕頭潮陽區(qū)文廣旅體局與潮陽區(qū)教育局聯(lián)合開展“潮陽英歌舞進校園”的活動,讓校園成為非遺傳承體系中的重要載體,讓學生深入了解非遺文化內(nèi)涵,體會其獨特的魅力。截至目前,“英歌舞進校園”項目已覆蓋潮陽區(qū)20所學校,參與人數(shù)達數(shù)千人。
林倫倫表示:“如今潮汕各市不少中小學甚至大專院校都開設了英歌舞的教學課程,有的學校還編成了課間操,深受學生歡迎?!睋?jù)了解,在韓山師范學院音樂學院,英歌舞不僅是傳統(tǒng)文化,更是學生的專業(yè)課程。
柳劍文作為該校潮州表演藝術研究中心負責人,其獨著教材《英歌舞教程》供普通高校體育專業(yè)和音樂舞蹈專業(yè)作為教材使用。自設立英歌舞課程以來,他帶領學生們深入鄉(xiāng)村、走訪調(diào)研,向各個流派的英歌舞師傅、非遺傳承人拜師學藝,了解不同流派背后的歷史和傳承發(fā)展。
英歌舞的發(fā)揚與重視民俗文化的保護、民俗教育的傳承以及網(wǎng)絡媒體的發(fā)展息息相關,它所蘊含的巨大的文化價值影響了潮汕人的發(fā)展觀念、思維習慣和行為模式,其經(jīng)濟潛力也決定了這個區(qū)域的發(fā)展道路和實現(xiàn)路徑的選擇。隨著“英歌產(chǎn)業(yè)”一詞被提出,如何以英歌舞作為“引子”,拉動文旅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讓其“反哺”英歌文化并促它壯大,是一個重要問題。
筆者了解到,為滿足游客不遠千里到現(xiàn)場“看一眼英歌”的愿望,從2023年3月起,汕頭潮陽區(qū)在蓮花峰景區(qū)內(nèi)開展常態(tài)化英歌舞表演活動,即每逢周六下午進行英歌舞展演,促進英歌舞與文旅融合,將潮陽英歌推向更多游客的視野。數(shù)據(jù)顯示,自開展“英歌舞進景區(qū)”的活動后,蓮花峰旅游景區(qū)2023年度旅游接待人次同比增長50%,旅游總收入達到4100萬元,同比增長55%。
“舊民俗作為一個獨立的非遺項目進行傳承和弘揚,其內(nèi)涵需要隨著時代更新?!绷謧悅惤ㄗh,把一種傳統(tǒng)民俗改造成具有新時代意義、在鄉(xiāng)村振興中有積極意義的民俗項目,就需要與文旅結合,與文化產(chǎn)業(yè)融合,才能激發(fā)其強大的生命力?!爱斎唬瑒?chuàng)新的前提是‘守正’,英歌舞的必須要素,如武術、音樂(強烈的節(jié)奏感)、臉譜、英雄主義精神等不能丟。”林倫倫說道。
英歌舞的發(fā)展過程是一個革新又保留的過程,英歌舞的發(fā)展需要遵循其內(nèi)因,又要注重外因,掌握時代的脈搏,適應群眾的需求。正如林倫倫所說:“英歌舞擁有極強的表演形式適應性:既可以延續(xù)傳統(tǒng)巡游表演形式,根據(jù)其自身熱鬧、紅火的特點,與春節(jié)、元宵等喜慶節(jié)日碰撞融合;也可以在開闊的表演場地,容納眾多觀眾欣賞;適當加以改造,在學校的操場表演、在舞臺上展演都可以?!笨梢哉f,英歌舞要發(fā)展,原則是內(nèi)核不能丟,形式創(chuàng)新不能停。
■一線特寫
“10后”接棒傳統(tǒng)非遺
萌娃英歌隊“火出圈”
2月14日,汕頭潮陽區(qū)文光塔下,一支平均年齡只有6歲的萌娃英歌隊率先登場,拉開了展演斗舞的序幕。耍蛇的“小時遷”有模有樣,小小身姿矯如海燕擊長空,揮蛇猶如閃電氣勢雄渾,騰空盤腳發(fā)指令,又忽然飛落坐蓮中。
巡游路上,“小時遷”開路行進絲毫不怯場,身后角色各異的小伙伴敲打著英歌槌,一張張稚嫩的面孔和堅定的步法舞出一段特別的英歌舞。這支來自潮陽東信幼兒園的英歌隊,成立于2023年3月,在后溪英歌教練和老師的帶領下,孩子們堅韌、努力、堅持的品質(zhì)被激發(fā)出來,迅速成為潮汕年齡最小的英歌隊。
傳承非遺從娃娃抓起,萌娃英歌隊吸引無數(shù)關注。 受訪者供圖
東信幼兒園英歌隊領隊老師何潔丹介紹,成立這支幼兒園英歌隊的念頭源于一場“英歌進校園”活動。孩子們第一次近距離地接觸英歌舞,包括與英歌傳承人互動問答、第一次畫上英歌臉譜、聽到關于英歌文化的講解后,表現(xiàn)出極大的學習興趣。“那時候我們就決定該組建這支英歌隊了?!焙螡嵉ふf道。
談起東信幼兒園英歌隊的成立和發(fā)展,何潔丹感慨:“就像看著一顆小種子慢慢發(fā)芽成熟,充滿了喜悅感?!庇⒏栝橙绾吻?槌花如何轉(zhuǎn)?有什么樣的套式?帶著這些疑問,何潔丹和孩子們一起從零開始學習,在潮陽后溪英歌隊專業(yè)隊員們的帶領下,漸漸將隊伍壯大到20人,并陸續(xù)參加各類演出。
從去年到現(xiàn)在,孩子們一次次踏上“出征”之路。2023年6月,他們參加潮陽區(qū)成果匯報獲得一等獎;7月,受邀到陳慈黌故居參加拍攝;10月,受邀參加汕頭市國慶巡游。2024年1月,受邀參加汕頭南站迎新春發(fā)布會,后又代表汕頭參加CCTV4《遠方的家》亮相直播間,向全國人民展現(xiàn)小英雄們“奶兇奶兇”的一面。
何潔丹透露,東信幼兒園英歌隊屬于中板英歌,包含了正面對打、左右反打、背后逆打的套式,在步法上包括背槌、勾腳、過胯、坐蓮等,復雜的動作和槌法也加大了孩子們訓練的難度?!昂⒆觽儠?jīng)歷身體辛苦疲憊的過程,我們會以成人英歌隊為榜樣鼓勵他們,讓他們感受到前輩們身上所傳承的英歌精神?!焙螡嵉ふf道。
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何潔丹深覺責任重大,表示“一點都不敢馬虎”?!坝⒏栉枳鳛閲曳沁z和傳統(tǒng)民間藝術,它的一招一式都需要認真地學習和傳承?!焙螡嵉け硎荆恳淮蔚挠柧毝紩幕竟﹂_始,從平槌、轉(zhuǎn)槌,到套式的學習,再到槌法的招式循序漸進地進行。
在臺下,東信幼兒園英歌隊的孩子們?nèi)諒鸵蝗盏貓猿?,重復對每個動作進行練習,才能換來舞臺上的精彩演出??梢钥吹剑诤⒆觽兊挠⒏栉璞硌葜?,每一個動作都充滿力量、每一個眼神都透露出堅定,既有傳統(tǒng)的韻味,又有孩子們特有的天真爛漫。他們的英歌舞不僅僅是對動作的模仿,更受到英歌精神的鼓舞,洋溢著熱情和喜愛。
“潮汕的孩子從小就追著英歌跑?!弊鳛橐粋€土生土長的潮汕人,何潔丹對英歌舞“出海出圈”感到非常自豪。我們非常熱愛英歌,看到英歌能走出潮汕、走向國際,感受到古老的民俗藝術在新時代迸發(fā)出的耀眼光芒,更能讓我們在一次次鏗鏘有力的擊打中敲出文化的自信。
何潔丹將自己比喻為孩子們與英歌舞之間的“橋梁”,她表示,英歌的教學不僅在于動作步法的學習,更是要傳遞英歌文化和英歌精神。“英歌背后的故事我們會常常講給孩子們聽,英歌舞所傳遞的勇往直前、奮發(fā)向上的精神會一直感染著我們。”
南方+記者 陳斐儀
相關鏈接
民俗過大年 這里最潮汕|民俗刷屏!百萬游客嘆賞“潮汕年味”
民俗過大年 這里最潮汕|花燈如晝 僑約汕頭
加入南方+汕頭文旅頻道讀者群,了解更多汕頭的文旅體前沿資訊↓↓
點擊圖片,一鍵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