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里約奧運奪冠,看完決賽的人幾乎都哭了。一位朋友在朋友圈寫下這樣一段話:真正現象級的綜藝真人秀,只有一個——體育競技!
此話有理。運動員幾十年的人生濃縮于奧運競賽場地,無論失意還是得意,鏡頭里都是最真實的表達。
體育競技和紀錄片又都得益于一個因素——時間。時間能讓一部紀錄片更厚重,時間成就了一個運動員的堅持和韌性,時間讓勝負有了更多的含義,時間也能夠讓一個普通人誕生奇跡。
所以,眼看奧運會就要結束了,如果你還沒有過足癮,不妨看看這十部體育紀錄片,它們同樣令人熱血沸騰。
《攀登梅魯峰》(Meru)關鍵詞:登山
登山是我最熱愛的體育題材,沒有之一。因為喜歡登山的都是瘋子,他們不僅異想天開,百折不撓,每一次還都視死如歸,最后的登頂稱得上是奇跡。所以無論多枯燥的登山影片,我都看得津津有味。
美籍華裔登山探險家吉米·金(Jimmy Chin)依據自身經歷拍攝的影片《攀登梅魯峰》,去年在各大電影節(jié)都廣受好評,不但情節(jié)引人入勝,音樂剪輯更是錦上添花。
梅魯峰雖然沒有珠穆朗瑪名氣大,但也是印度境內的一個“刁蠻小公舉”。6660米的它雖然不高但名列世界難登榜前五,據說至今只有三個人征服過她。
為什么?因為它是雪山和巖壁的組合拳,中間那段近乎90度的嘴臉更是相當可怕。
片里的Jimmy Chin、Conrad Anker、Renan Ozturk三個瘋子,偏偏還選擇了一條此前從未被征服的線路——鯊魚鰭(Shark's Fin),聽名字你就知道有多險惡。據說這條線路又陡峭又濕滑,而且,將帳篷釘在巖壁上是唯一的選擇……想象一下,夜晚睡(站)在帳篷里,腳下是萬丈深淵,襠下該是多么涼爽!
Jimmy Chin、Conrad Anker、Renan Ozturk三個“瘋子”梅魯峰上釘帳篷。這是一條從未被征服的線路。瘋子選擇用自己的生命去賭,誰也攔不住!
2008年三個人在第一次的征途失敗了,離峰頂只有200米的地方因為物資實在不夠了被迫下撤。
2011年,他們開始了危險的第二次征途。雖然有了前車之鑒,但意外還是頻發(fā):先是帳篷主梁在睡夢中折斷,然后是Renan差點中風發(fā)作,一晚上都在說胡話,幸好山神保佑,他們還是登上了頂峰。
影片中有句話很詩意地闡釋了登山的終極意義:梅魯峰是人間、天堂與地獄的交匯處。那些惡魔一樣沒有人去過的險境,也有著最美麗的風景。
同類題材紀錄影片:
《偉哉圣母峰》(Everest):一部斥巨資以超大電影機拍攝的圣母峰影片。
《觸摸世界之巔》(Touch The Top Of The World):記錄了第一位登上世界之巔的盲人!
《卡瓦格博》:中日聯合登山隊兩次攀登卡瓦格博雪峰驚心動魄的過程。
《山地自行車之旅》(Life Cycles)
關鍵詞:山地自行車
這部紀錄片中,從第一個鏡頭開始,你就會感受到山地自行車在片中被視為生命甚至圖騰。
影片一開始就拍攝了自行車的“出生”,俊俏男嬰是如何在流水線被打磨成硬漢。
影片有意識地避開了傳統自行車電影的嘻哈風格,洗刷掉五顏六色,回歸現實,難得的以小見大。
《Life Cycles》山地車的生產工廠。“生命的秘密有時難以被發(fā)現,悠揚的河流、天空的云朵和偉大的奇跡都被生命聯系起來,有趣的是真理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地表孕育了生物,種子孕育了植物,而鍛造與火焰則孕育了人類的工業(yè),強大的工業(yè)使人類成為這個地球上最強大的生物,而自行車是人類最完美的發(fā)明?!迸园滓矊懙萌绱舜髿獍蹴纭?/p>
萊恩·吉布(Ryan Gibb)和德里克·法蘭科斯基(Derek Frankowski)都來自加拿大?!禠ife Cycles》是兩人合伙開公司后的處女作。從寫劇本到籌集資金再到制作完成,他們用了六年。其中光素材量就達到了4TB。雖然片子的投資沒多少,但畫質漂亮得令人流淚。不同的車手有各自的騎行風格。一共有8位車手參與拍攝。導演對車手的挑選非常嚴格,“電影中的每位車手都有各自的特長。我們想要強調騎行的風格,盡量使這部電影感覺平衡,而不是單單講述某一種騎行風格。”
他們也坦言片子受到《行星地球》的啟發(fā),《Life Cycles》里面也采用了四季更迭的場景。
片尾老舊的自行車。《Life Cycles》講述了自行車從生到死的一個循環(huán),片尾還出現了老舊的自行車。
“我依然記得我的第一輛自行車,它帶給我最美好的回憶。我還記得從門口樓梯上騎下的爽快感,雖然我那時才7歲,就好像發(fā)生在昨天。我們騎著車在馬路上穿梭,比賽誰先到達街角的GIANT車店,我們?yōu)榱俗孕熊嚮ㄈチ怂械牧慊ㄥX,但是我們獲得了別人不曾感受到的快樂?!?/p>
“有一天,我的第一輛自行車最終報廢了,我一直認為它并沒有離我而去,它已經融入了我的生命。無論我們造物如何精良,無論我們對其有多么熱愛,正如世間萬物,無論是什么原因,它們最終都會慢慢離開我們?!?/p>
有個心理準備,看完可能會有剁手買車的沖動。
同類題材紀錄影片:
《非洲自行車愛好者》:講的是沒有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也要騎車的我們的非洲苦難兄弟們……
《翻滾吧!男孩》
關鍵詞:體操
臺灣的一部紀錄片票房打敗劇情片的揚眉吐氣之作。在當年創(chuàng)下了500萬臺幣的高票房,還引發(fā)了寶島群眾的熱議。
影片高級在打破了體育片的咬牙勵志戲碼,以難得的輕松幽默感刻畫了七個練體操的小將,孩子們都萌萌噠!
鏡頭對準的是在宜蘭公正國小擔任體操教練的林育信和體操隊的7名低年級小隊員。這7名體操小將有著截然不同的個性與脾氣,唯一的共同點是下課后,不打電動不去麥當勞,直奔體操訓練場。
鏡頭記錄下了小隊員們在課余時間辛苦的訓練,還有家長以及老師對孩子們的支持和看法,中間穿插了林教練的成長經歷和對體育事業(yè)的思考。
片中有個叫“菜市凱仔”的男孩李智凱,當年還不到10歲的李智凱現在已經快20歲了。他8月6號代表中華臺北隊參加里約奧運會,這是16年來中華臺北第一次入圍奧運會體操項目。林育信則是中華臺北隊教練。
看過這部紀錄片的人都會產生以下共鳴:可以認輸,不可以服輸;我怎么連個小孩都不如……
同類題材紀錄片:
《紅跑道》:又一群為體操揮灑汗水流下眼淚的孩子,艱苦之外也背負和承擔了很多。
《一代拳王》(when we were kings)
關鍵詞:拳擊
看過這部片子的人都迅速被拳王阿里圈粉。因為誰都會想不通,有些人雖然四肢發(fā)達,但是頭腦實在不簡單!
“穆罕默德·阿里(Muhammad Ali),三次世界拳擊重量級冠軍得主,以20世紀最具魅力,同時也最飽受爭議的形象定義了他所經歷的動蕩不堪的時代。星期五(6月3日),他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的醫(yī)院去世,終年74歲?!?/p>
這是當時《紐約時報》阿里訃聞的開頭。
1996年的這部紀錄片的獨特之處在于,把隔了20年的素材無縫粘貼,還原出了一場歷史性的對決,居然還跟現場直播一樣扣人心弦。
而這場穿越大戲就是1974年穆罕默德·阿里和喬治·福爾曼在前扎伊爾首都金沙薩進行的著名的“叢林之戰(zhàn)”。
膠片的仰視視角將阿里放大成了一個文化標記,由諾曼·梅勒和喬治·普林頓撰寫的犀利解說詞則令他重返凡間。阿里的個人魅力,加之老爵士的背景音樂,讓不了解拳擊運動的人也會為這部影片著迷。
總結拳王阿里的一生,恐怕是這句:“我不用成為你想要我成為的那個人,我有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個人的自由”。
結尾,有位受訪者談起阿里在哈佛畢業(yè)典禮上的致辭,說他做了一首詩,只有兩個單詞“me,we”。
同類題材紀錄片:
《冠軍》:泰森等一批黑人拳擊選手,如何從街頭混混走上冠軍之路。
《千錘百煉》:一個拳擊教練帶領年輕人追尋拳擊夢的故事。
《美國男藍夢一隊》
關鍵詞:籃球
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上,聞名世界的“飛人”喬丹、“魔術師”約翰遜、巴克利等人率領第一屆“夢之隊”沖擊奧運會賽場。
8場比賽兵不血刃,每場比賽總分都超過100分,沒有任何對手能在“夢一隊”面前得分超過87分。最終8場全勝,每場均領先對手高達恐怖的43.8分。
套用“夢一隊”主帥查克·戴利的話來說:“我不請求暫停,用此方式來表達我對球員們的尊敬?!?/p>
夢一隊參加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對全球觀眾的震撼和對世界籃球的影響,是用語言所無法形容的。它也因此成為了那一年全球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無論從球員的才能還是從教練層的水平來看,1992年的“夢之一隊”,其陣容都是迄今為止最強大、豪華和經典的組合。當然,這支夢之隊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要歸功于國際籃聯(FIBA)的幫助。
不說紀錄片,我就想知道,僅僅看到這張照片,就有多少人淚目?
同類題材紀錄片:
《30 For 30 - Believeland》:克利夫蘭克城市過去50年的體育歷史。
《姚明年》:姚明在NBA從菜鳥到巨星的故事,還有巴克利吻驢屁股。
《林來瘋》:不只是一部為籃球迷拍攝的紀錄片,更是一部激勵人心的追夢記和奮斗史。
《巴西足球魂》(The Soul of Brasilian Football)
關鍵詞:足球
這部影片的主創(chuàng)拍攝過嗨翻天的黑色電影《上帝之城》。但和《上帝之城》中充滿戾氣又悲壯的巴西不同,這部紀錄片展現的是巴西的快樂、感情和榮耀,將巴西的家傳手藝、足球這項最美麗的運動生動地展現給觀眾。
該片講述了7個不同生活環(huán)境中成長的巴西少年,關于足球始終不渝的追求,關于夢想義無反顧的跋涉。
紀錄片去了很多地方,從里約熱內盧到圣保羅,又到了亞馬遜地帶,最后再回到起點,將城市中的足球精神與包含巴西風味的景致融合在一起。無論是不是球迷,都能從中感受到足球這項運動對于巴西的意義。
只有內心充滿熱愛,才能從中獲得快樂,獲得堅持下去的動力。看著巴西小孩子踢球的球技,你就知道巴西人的靈魂與足球同在。
同題材紀錄片:
《5號球》:中國足球只能看看青少年。
《跑超馬的人》(Ultramarathon Man)
關鍵詞:馬拉松
這部片子可謂紀錄片版的《阿甘正傳》,主角有著異于常人的想法和作為。
運動、演講、出書、經營企業(yè),在外人眼中,Dean Karnazes每天過著豐富多彩的生活。然而,在路跑里程超過560公里、跑過極地和沙漠馬拉松之后,他的下一個壯游夢想竟是在50天內橫跨50州跑50場馬拉松!
超級馬拉松(Ultramarathon),簡稱超馬,一種長跑運動競賽,指距離超過標準馬拉松的42.195公里。超級馬拉松通常分成兩種,一種有固定距離,常見的距離有50公里、100公里、50英里(80.4672公里)或100英里(160.9344公里)。其中100公里是國際田徑聯合會(IAAF)承認的世界紀錄。
如果說跑馬拉松的人都是機器人,那么跑超馬的人是什么人!
電影《阿甘正傳》中,阿甘想要跑到世界的盡頭,于是很多粉絲也跟著他一起跑,但沒有人堅持到最后,只有阿甘一個人跑到了大海邊。
這部紀錄片高歌的顯然并不是跨州長跑的跑者,而是在這場超馬之旅中與他相遇的人。他們也許身有殘疾,可能罹患重病,卻依然懷抱著熊熊的斗志。
紀錄跑步之余,真正呈現的也許是生命留下的真切足跡。
同類題材紀錄片:
《馬拉松男孩》:4歲就跑過48場馬拉松的孩子,到底是貧民出頭最好的代言人,還是貧窮和貪婪人性的犧牲者?
《跑步人生》:看第一代猶太移民Fred Lebow,如何實現集結眾人到紐約危機重重的布朗克斯區(qū)慢跑的瘋狂點子,又如何將這些小活動慢慢推上世界舞臺,成為今日的“紐約馬拉松”。
《滑手日記》
關鍵詞:滑板
有評論說,這是一部滑手界的《藝術人生》。
《滑手日記》是VICE出品的一部關于中國職業(yè)滑手的紀錄片。選擇了北京、廣州、深圳、香港、上海這五個中國最主要的滑板城市。
在不同的城市文化場景中,五位最具代表性的職業(yè)滑手,如何展示他們不同的滑板生活方式,聽他們表達自己對滑板的認識、講述自己的滑板經歷,以及目前所面對的各種各樣的困境 。
《滑手日記》中的職業(yè)滑手。然而無論如何,滑板對他們來說都不止是一項運動,它更是一種文化,一種只屬于滑板人的文化。
可能更多人印象中的滑板都會和街頭混混畫上等號,穿得邋里邋遢,褲子總是提不上去,腦袋總是歪的,嘴里總含著臟話。這部紀錄片讓我們了解到,這些表面現象底下,他們真正熱愛滑板的原因。
北京職業(yè)滑手許瑩在片中說道:“滑板是一個非常自由、非常奇妙的東西。為什么那么多人摔得頭破血流,還會起來站在這個滑板上?那是因為當他們在滑板上的時候,他們知道自己是誰?!?/p>
同類題材紀錄片:
《Tiago Lemos的滑板人生》:巴西貧民窟走出來的滑手Tiago的奮斗史。
《We are blood》:以電影的形式來講一個關于滑板的故事,很燃!
《我是李娜》(I am LiNa)
關鍵詞:網球
娜姐其實不用說太多,迷弟迷妹有很多。
《我是李娜》是央視拍攝的2014年體壇風云會年終人物紀錄片,講述了這個中國普通的80后女孩成長為世界巨星的故事。
影片以網球運動員李娜的退役儀式為現實切入點,圍繞“任何擁有夢想的地方都沒有捷徑”這一主題,以李娜退役后的生活和之前的職業(yè)生涯講述了一個小女孩夢想成真背后的故事。
影片從2011年1月開始跟拍李娜,拍攝了她職業(yè)生涯最重要的幾年,大起大落充滿戲劇性和傳奇色彩的幾年。幾次重要時間點的獨家專訪,真實紀錄了李娜職業(yè)生涯重要的瞬間以及當時的心理狀態(tài)。
難得的是,影片中還獨家采訪了李娜的對手莎拉波娃、經紀人、手術醫(yī)生、教練、丈夫、閨蜜、體育圈和演藝界的好朋友,以及WTA總裁,用不同的視角講述他們眼中的李娜,以及她帶給體育界和社會的影響。
這部紀錄片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任何擁有夢想的地方都沒有捷徑。
同類題材紀錄片:
《真誠如我》:德約科維奇的網球之路。“每個人都在不斷被造就。你生命中遇到的人,去過的地方,擁有的熱忱,成就了你,現在的你。”黃磊配的旁白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