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6月9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各地文旅部門積極開展多姿多彩、亮點紛呈的特色活動,讓文化遺產融入日常生活,把保護利用成果全民共享。
連日來,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的陳列展“城與陵”和“技與美”吸引了不少觀眾的目光。與以往展覽不同的是,這兩個展覽沒有設置“前言”和“結語”,從不同的入口進入,就會有不同的體驗。陜西歷史博物館陳列展覽部主任、策展人任雪莉說,觀眾將在感官的刺激下開啟一段穿越秦漢藝術和技術的精彩旅程。
任雪莉:到這以后我們希望游客能夠放空自己,靜下心來用自己的五感去體驗我們每一個細心設置的展項。
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首次展出新修復完成的?;韬顒①R墓主棺玉器,并與其他同時出土的器物以“復原”的場景化形式一同展示。
江西省海昏文化發(fā)展旅游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彭正勝:通過這次6月8日的遺產日,我們會在周邊的觀西院增加一個考古的場景,滿足大家除了參觀,還可以親身體驗到考古的活動中來,了解當初考古人員在實地進行考古的操作流程,了解相關的考古知識。
數據顯示,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甘肅、浙江、廣東、河南等省份組織文博活動數量超過400余項。江蘇推出新時代大運河重要考古成果展,北京舉辦長城文化節(jié)、長城考古研討會等,浙江推出西湖、大運河和良渚三遺產聯動主題展覽,遼寧、河北、安徽、海南等多地開展免費開放和文物公益鑒定活動。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表示,當前我國各級各類文物保護狀況持續(xù)提升,“保護文物傳承文明”成為廣大文物工作者致知力行的答卷。
李群: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全面推進,牛河梁遺址、武王墩墓等考古成果備受矚目,各級各類文物保護狀況持續(xù)提升。全國備案博物館達6833家、接待觀眾數量再創(chuàng)新高,彰顯文物事業(yè)高質量發(fā)展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