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貓 (The Black Cat)》:殺死黑貓,殺死妻子,也殺死自己。 讀完《黑貓》,浮現于眼前的是燒焦了的、帶有血腥味的紅,以及無邊的黑。這是一部劇情不復雜的短篇小說,仔細回想,“那只黑貓(The Black Cat)”實則是一條作者走向自我毀滅的道路——黑的,漫無止境的,如同主人公酗酒過后的黑夜;在繩索和斧子砍下的時候,作者也殺掉了自己。 作者,或者說是主人公,從幼時“以性情溫順且富于愛心而聞名”,卻逐漸因酗酒“變得越來越喜怒無常,煩躁不安,越來越無視別人的感情?!弊罱K成了一個“殺人狂魔”。而“黑貓”的出現,既是轉變的導火索,也是讀者逐漸走進主人公心里的一個契機。 普魯托是作者養(yǎng)的第一只黑貓,普魯托聰明,被認為是“女巫的化身”,而“普魯托”這一名字本身也是羅馬神話中的冥府之神,自然將黑貓與死亡聯系在了一起。第一只黑貓因躲避醉酒的主人公并“輕輕地在我手上輕咬一口”,觸發(fā)了主人公暴怒的開關,最終被自己的主人剜掉一只眼睛。而后又因主人本人的“反常心態(tài)”而被其吊死在自家樹上。 第二只黑貓是作者在一家下流酒館中遇到的,胸口的白標記像絞刑架。這只黑貓無疑給作者帶來了更大的壓力與恐懼,讓作者“在這種痛苦的壓迫下,我心中僅存的一點善性也徹底泯滅”,邪念占據上風。最終,也是在這只黑貓的惹怒下,作者殺掉了自己的妻子。 本文的英文標題很有趣,明明文章中有兩只貓,但題目The Black Cat是個特指——其實答案已經很醒目,這個特指指的是第二只貓——它身上既有第一只貓的特質,也是進一步的把作者推下墜落深淵的兇手。 但其實黑貓的出現并非實質,變化的本身還是在于主人公本人,因此我在標題中說,這實則是一條自我毀滅的道路。 作者對動物的喜愛來自于“而對那些已多次嘗到人類虛情假意和背信棄義滋味的人們,動物那種自我犧牲的無私之愛中自有某種東西會使其刻骨銘心?!彼锞疲暦Q自己“無視他人的感情”,卻從側面反映出了他本人與社會乃至人類的脫離。當第一只黑貓死去之后,一場大火燒掉了作者全部的財產,唯一幸存的是那堵隔墻。這場大火的象征就是代表作者與社會的徹底脫離,這是其自我毀滅的必要之步,也是第一只黑貓的一大作用。 之后的作者開始矛盾,第一只黑貓死后,“我心中滋生出一種像是悔恨又不是悔恨的混雜的感情”,于是第二只黑貓出現。這只黑貓反而加深了作者的個人矛盾,“它對我明顯的喜歡反而使我厭膩,使我煩惱”,描寫主人公妻子的文字也逐漸多了起來。 我們不妨在這里暫停聊聊作者的妻子,妻子與我相似,都喜歡寵物,有點點迷信,同時充滿博愛。你會發(fā)現,他妻子像極了幼年時的主人公。隨著第二只黑貓的出現,用于妻子的筆墨逐漸增多,妻子,從某種程度上講,就是那個善良的作者,也標示著作者人格分裂的加重。同時,妻子不斷提醒我看黑貓的白毛斑記一次次加重我對吊死第一只黑貓的內疚感,進一步的把我推向了人格的矛盾與自我毀滅。 于是,當黑貓招惹作者,作者舉起斧子最終卻砍下了自己的妻子——這并非失手誤傷,而是早有預謀。分裂的人格,善與惡逐漸分離,惡的那一面被無限放大,作者最終殺掉了善良的自己。他將他的妻子,或者說,他將“自己”藏在墻里,也是看上了墻這“隔離”作用。墻這次的出現,是讓善與惡的自己徹底分離。 小說的結尾略顯荒誕,作者因躲過警察的調查而得意忘形,那堵墻也因此暴露。藏著尸體的那面墻敲碎,妻子的尸體顯露在警察面前,黑貓,也被作者堵在了墻的后面。 其實這個結尾也是非常有趣的,墻塌了,它無法起到隔離的作用,惡的那一半再一次見到了善的那一半,黑貓再次回來了,好像就說明了人個體本身是充滿矛盾的。無論作者怎樣的內疚,怎樣的害怕,怎樣的墜落,理性怎樣占據上風,他都需要承認“人的不完美”,而不是強行的分割,將好與壞分剝開來。 這兩只黑貓,其實是同一只貓。
轉載請注明來自阿拉善凱拓戶外,本文標題:《《黑貓 (The Black Cat)》:殺死黑貓,殺死妻子,也殺死自己?!?/a>
百度分享代碼,如果開啟HTTPS請參考李洋個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決定都會改變你的人生!